《知行合一王陽明》讀后感
最近看了《知行合一王陽明》,有了一些感悟。王陽明官至兵部尚書、都察院左都御史,精通儒釋道三家,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,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,他還領兵平亂剿匪,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于己的敵人。在蠻荒的龍場,王陽明悟出了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”,即人人皆有良知。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,讓龍場司道實際發揮作用的,是“知行合一”,即遵循內心的良知,便能達到寧靜于內、無敵于外的境界。如果心學是圣賢功夫,那么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。知行合一是在磨難中不斷反思、修練,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。在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、下獄待死的恐懼、流放南蠻的絕望、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、無人問津的落寞,直至悟道的狂喜、得道的平靜后,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,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。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,王陽明率文吏弱卒,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。憑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,王陽明以幾封書信,一場火攻,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。憑借知行合一的力量,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。
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。知行是一回事,不能分為“兩截”。從道德教育上看,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“知而不行”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,這是有積極意義的。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,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,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。二者互為表里,不可分離。知必然要表現為行,不行不能算真知。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,如果不去行動,不能算是真知。以知為行,知決定行。書上說: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工夫,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”。我的理解是: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,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”良知”的工夫。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,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“良知”的完成。
看完全書,想起了王陽明年輕時候的年少輕狂那個在道、佛、理學上面的反復求知過程,那個在軍事上屢獲軍功而多次被彈刻,多次在軍事上的精神與體力的折磨,以致最終在嚴重的肺病中病逝,一幕幕一點點澆筑成位在我心目中的偉人的形象。由此我想到,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,我要發揮好知行合一的品質,做到做人問心無愧,做事憑良心去做,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。
王 超 譽